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抢抓政策机遇,重视并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为基建项目开工建设提供支持,必将有效拉动投资,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贡献。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的情况下,发挥好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不仅有利于短期稳定经济增长,更有利于调整未来供给结构。基于此,以促进基建投资为主要抓手的增量政策正加速推出。
在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确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举措”后,两个月内,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及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的农发基础设施基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投放3000亿元。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再新增3000亿元以上,支持领域也进一步扩大,在此前基础上将老旧小区改造、省级高速公路等一并纳入。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它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短期可以拉动GDP、增加就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长期可以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和创新打下基础。而融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投资大、工期长的重大工程项目,更需要中长期资金的支持。
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对基建项目进行股权投资以解决基建项目资本金到位难等问题,将为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加速键”,促使一批稳投资、促消费、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加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目前,抖客网,在浙北,苏台高速南浔至桐乡段桩基施工正酣;在粤西,茂名港博贺新港区油品码头初见雏形;在豫北,安阳机场飞行区跑道已全面贯通……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为阶段性举措,还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一是“撬动”效应。伴随着首批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加速投放,多家商业银行的配套贷款已经跟上,其撬动更多商业银行资金稳投资的作用已经显现。此外,它还有利于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
二是“熨平”效应。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有利于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的条件下,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中长期低成本配套贷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这有助于“熨平”经济波动,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三是“叠加”效应。9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依法盘活地方2019年以来结存的5000多亿元专项债限额,优先支持在建项目。这将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形成“叠加效应”,有利于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
把握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全力以赴稳增长,是各地摆在突出位置的重点工作。抢抓政策机遇,重视并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为基建项目开工建设提供支持,必将有效拉动投资,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贡献。(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适时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
原标题:【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全力以赴稳增长】 内容摘要: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抢抓政策机遇,重视并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为基建项目开工建设提供支持,必将有效拉动投资,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贡献。 今年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149715.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